首页 > 乡村振兴 > 三农资讯 正文

天气APP里精确到小时的气温降水预报是怎么得到的?

来源:科普中国网 发布时间:2025-11-26 

天气预报的"读心术":超级计算机如何预判阴晴雨雪

——  郭雪 山西省气象学会

每天打开手机看天气,你可能会好奇:那些精确到小时的温度、降水预报,到底是怎么得出来的?这背后藏着超级计算机、卫星和人工智能的"联手操作"。举个例子,风云五号卫星的数据加上每秒百亿亿次运算的“天河三号”超算,能让台风路径7天预报误差不超过10公里,这相当于在北京市地图上精准定位一颗绿豆。

那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呢?

首先得有强大的数据支撑。大气层像复杂的流体拼图,我国自主研发的GRAPES系统以3公里网格将其分成数十亿单元,每天处理6.8万个地面站、300多颗卫星的数据。加之2025年升级的四维变分同化技术,它能收集到很多"不常规"的数据,比如咱们坐的民航飞机,在天上飞的时候,其实一直在悄悄记录周围的温度等数据;甚至咱们天天用的手机,基站也能感应到信号穿过空气时的细微变化;将这些非常规数据融入模型进行计算,使华北暴雨预警比十年前提前42分钟。

再来说说"看天"的千里眼。风云五号卫星搭载的微波探测器能穿透云层,像CT扫描般获取大气三维结构,让台风强度预报误差降15%。另一方面,地基气象网通过分析北斗导航信号穿过大气产生的0.1秒级延迟,就能画出每分钟更新的水汽图。

这些技术与遍布全国的5.6万套自动气象站共同编织成感知天气的神经网络,甚至能捕捉到黄山光明顶瞬息万变的云雾波动。

人工智能也来帮忙"纠错"。人工智能“天镜”能实时关注到数值预报中可能的错误。2025年北京“7·12”暴雨过程中,它在发现异常后自动触发警报,帮预报员把雨量从50毫米修正到82毫米。

如今的气象服务早已不只是简单报天气,而是能帮大家做决策了。东北的稻农靠"耘眼"APP,能根据精准到每块田的预报,提前准备防霜冻的办法;京沪高速的智能路牌能根据路面温度预测,自动显示结冰预警;上海疾控中心还能预报花粉浓度,指导过敏性哮喘的防治资源调配。

从定性到定量,天气预报一直在进步。未来,量子计算和人工智能或许会带我们进入“秒级响应、米级精度”的时代,但人类试图读懂天空的初心,始终是人类面对自然时最珍贵的智慧。

本文为科普中国·创作培育计划扶持作品

作者:中国气象学会

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