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着最后一个草方格的铺设完成,内蒙古阿拉善盟巴丹吉林、腾格里、乌兰布和三大沙漠林草锁边带正式合龙,一条全长1856公里的防沙阻沙带实现全线闭合 。与此同时,在新疆,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空白区也已实现“锁边合龙”,形成全长3046公里、世界最长的环沙漠生态屏障。这些锁边工程的建成,标志着中国在防沙治沙领域取得重大进展 。
阿拉善盟地处内蒙古最西端,面积27万平方公里,年均降水量不足200毫米,蒸发量高达3000毫米以上。境内分布的巴丹吉林、腾格里、乌兰布和三大沙漠总面积达9.47万平方公里,占内蒙古自治区沙漠总面积的83.04%。经过40多年治理,阿拉善盟累计完成防沙治沙近1亿亩,在腾格里沙漠东南缘、乌兰布和沙漠西南缘建成两条总长460公里、宽3—20公里的防沙阻沙锁边林草带。阿拉善盟于2025年2月28日启动三大沙漠林草锁边带合龙攻坚战,利用4个多月的时间补齐1856公里防沙阻沙带的最后“缺口”。

在宁夏境内,腾格里沙漠锁边工程也于今年6月30日全面完成。在腾格里沙漠东南缘,一条长约153公里、宽约10至38公里的固沙锁边带赫然成型。宁夏境内腾格里沙漠固沙锁边工程全线贯通,犹如在黄河上游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生态防线。
治沙并不是要消灭沙漠,而是治理“人造沙漠”,即荒漠化问题,兴利除害、变废为宝。要想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,必须树立全域治沙理念。 在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区长流水村,烈日炎炎,沙海热浪滚滚,大型植保无人机在轰鸣声中起飞,将一捆捆干草吊运至沙丘之上,200多名工人正在抓紧扎草方格。探索科学治沙的脚步没有停歇。宁夏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,在中卫市,沿黄河北岸着力打造“光伏治沙示范区”“农田林网标准区”“林区改造先行区”等七大精品示范工程。同时,强化科技支撑,联合科研机构创新应用刷状网绳式草方格、“草方格+沙结皮”等新技术。

锁边不是终点,而是新的起点。对科研人员而言,防沙治沙的脚步并未停止,从“锁边”持续迈向“稳边、强边、富边”。通过推动“防沙治沙+沙生植物种植”、“治沙+新能源”、“治沙+生态旅游”等模式,探索出沙产业发展新路径,带动农牧民增收,形成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局面。
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